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,现代上班族下班后约上三五好友,去饭店点几道菜,喝点小酒,已成为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。然而,若把“下馆子”这件事放回到70年代,那可就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了。那时物资非常紧缺,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,普通百姓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用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,哪怕有点儿结余,也得小心翼翼地存起来,以备未来突发需求。
因此,那个年代的人们,除非遇上婚丧嫁娶这样的重大喜事,否则很少有人会轻易去饭店吃饭。反观现在,外出与朋友聚餐少则花费几百元。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,假如带着两块钱这样的“巨款”去饭店,究竟能吃到什么呢?
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不均,城乡差距较大,饭店大多集中在城市,因此本文主要以当时城市的物价和居民收入作为讨论基础。那个时期,普通工人的月薪大约在30元左右,而2元钱相当于两天的工资。听起来似乎不多,但现代人都愿意花两天工资去吃顿大餐。
展开剩余87%不过,那时成为工人可不是件轻松事。工厂职工被称为“铁饭碗”,一个工人往往要承担养活全家人的责任,是家庭的经济支柱。家庭人口少,或许还能存点钱;人口多的话,这30元根本不够全家吃饱。那时,人们的饮食质量和数量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里成员的多少。
当然,若是双职工家庭,且子女不多,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,偶尔去饭店吃饭也无太大压力。那时候,大米和白面的价格大约在每斤一角钱左右。对数字敏感的朋友会发现,一般工人家庭是没条件天天吃精制粮食的。
北方多以杂粮为主,除了白面外,还有玉米面、高粱面、玉米碴子等。玉米饼在当时算是一种不错的主食,如果一顿能吃上大馒头,那真是件奢侈事。蔬菜价格基本稳定,也多在一角钱左右。由于交通不便,南北交流有限,大家通常只能吃当地当季蔬菜。北方的常见蔬菜有白菜、萝卜、南瓜、茄子等。
叶菜在北方较为罕见,一个季度也难得吃几次。根茎类蔬菜则较为普遍。烤红薯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美味,煤炉里烤出的红薯香气四溢,再配上几筷子咸菜,简直是绝配,神仙都难以抗拒!
肉类价格较高,以猪肉为例,分为三个档次,价格分别约为0.9、0.8和0.7元,波动不大。鸡蛋也不便宜,按个头大小和品质分级,一般按个卖,折合每斤价格大约在五毛到一元之间。
当然,这里说的是物价水平。由于物资短缺,且实行计划经济,买东西不仅要钱,还要凭票供应,几乎所有物资都有限量配给。即便有人经济条件稍好,每个月所能购买的粮食配额和普通人一样。
说完物价,我们再来看70年代饭店的菜肴和价格。当时饭店都是国营的,菜价比较稳定,城市内部各饭店价格差异不大。菜式也相对单一,不会出现太多花样。南北方菜系差别明显,八大菜系大多在各自发源地流行,北京则较为全面,主要看厨师水平。
普通百姓带着两块钱去饭店,显然不会点那些贵重或特色菜。比如当时全聚德烤鸭一只要8块钱,普通人难以负担。这里介绍些当时常见的饭店菜肴,或许能唤起不少人的回忆。
70年代饭店菜多以传统中式家常菜为主,包含炒菜、炖菜、烧菜和凉菜。炒菜如炒土豆丝、炒豆芽、炒鸡蛋等,做法简单,主要是将蔬菜或肉类切碎,加调料翻炒。价格较低,约一角钱一盘。
炒菜里,摊鸡蛋尤为受欢迎。不同季节可在鸡蛋液中加入香椿、韭菜、葱花、萝卜丁等,油热后倒入鸡蛋液,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,出锅后可以切块或用筷子拨开。外焦里嫩,带有蔬菜的清香,是下酒绝佳佳肴。但这道菜最好趁热吃,冷了口感变化明显,甜味更突出。
不知道大家是否吃过这道传统简单的摊鸡蛋?我们家鸡蛋普及后,酒桌上必点这道菜。
除了炒菜,还有以荤菜为主的炖菜,如炖猪肉、炖牛肉、炖鱼等。这些菜烹饪时间长,工序复杂,价格也较高,一般3到5毛钱。北方有一道宴席必备菜——猪肉白菜炖粉条,猪肉不可缺,粉条可换粉皮,冬季必加白菜,其他季节可配不同蔬菜,但最经典还是白菜。
以前这道菜里猪肉通常先被抢光,现在有些人更喜欢吃软糯的白菜,或弹性十足的粉条,五花肉片则相对少见。如果改用瘦肉片,口感会大打折扣,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改良建议?
南方则多见红烧类菜肴,如红烧肉、红烧鱼等,做法繁琐,需要先煮熟后再慢火烧制,价格与炖菜相仿,约五毛钱。作为北方人,我小时候不常吃烧菜,最接近的可能是地三鲜。
地三鲜是北方传统名菜,由土豆、茄子和青椒组成,经过巧妙烹调,三者在锅中融合成丰富口感。土豆绵软,茄子嫩滑,青椒爽脆,搭配酱油的咸鲜和白糖的甘甜,味道层次丰富,令人回味无穷。
地三鲜不仅是北方家的味道,更承载文化传承,象征团圆和和谐。它常见于家庭聚餐,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生动体现。不同地区的朋友可根据口味微调做法。
如果不仅吃饭还想小酌几杯,凉菜是必不可少的。常见的有拍黄瓜、西红柿拌白糖、皮蛋豆腐等,做法简单,主要切菜拌调料。素凉菜价格便宜,一般约一角钱,荤凉菜如拌猪肉头、猪耳朵或牛肉稍贵,约2到3毛。
凉菜款式多样,每一道都是经典,难以挑选出最爱。你还有什么特别推荐的菜吗?
70年代饭店的吸引力不仅在菜品质量,也在手工制作和调料的纯正。那时没有如今复杂的预制菜,所有菜肴均由厨师现场手工完成,食材切割、炒炖烧都是纯手工操作,菜品质量高度依赖厨师的技艺。
此外,中餐烹饪讲究火候,不同火力对口感影响巨大。那个年代的厨师凭经验把握火候,确保最佳口感。调料种类较少,主要靠盐、酱油、醋等基础调味,味道相对清淡。
各地还有特色菜肴,四川、湖南、上海等地饭店都有本地风味,制作和口味各异。那个年代,饭店不多且规模较小,吃饭在外是一种奢侈体验。你记得当年最喜欢的特色菜有哪些吗?
回顾物价与饭店价格,不难发现,在70年代,2块钱已经能让2至3个人在饭店吃上一顿有荤有素的丰盛饭菜。两人用餐可花1块5买3个荤菜,3毛买3个素菜,再各分1毛钱主食。三人用餐则可调整菜品组合,或者加瓶酒。
总之,2元钱在当年国营饭店足够吃上一顿丰盛的饭。如果能穿越回那个时代,我会点猪肉白菜炖粉条、一条鱼、一份地三鲜,再加一个摊鸡蛋,配上黄瓜、西红柿、豆腐,最后来半斤白酒,尽享那时味道。
参考资料:
1. 《记忆中的国营食堂》
2. 《计划经济那几年》
3. 《七零年代物价考证》
发布于:天津市靠谱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