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巴嫩政府突然投票,批准了一项解除真主党武装的计划。
消息一出,火药味瞬间弥漫。一场惨烈的内战,似乎就在眼前?
别急,这事得反着看。
这场在巴卜达宫开了三个小时的会,与其说是一次内阁决策,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编排、演给外人看的政治秀。
这份由黎巴嫩军方提交的计划,乍一看雷霆万钧,但细究起来,全是“艺术”。
首先,内阁只是“批准”了计划,而不是下达“执行令”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这只是一份躺在文件柜里的意向书,没有启动按钮。
其次,计划内容被列为“保密”,连个明确的起止日期都没有。一份没有时间表的行动计划,本质上就是一张废纸。
最关键的是,计划附带了一长串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前提条件:以色列必须停止“侵略”,撤出其在南黎巴嫩侵占的所有山头,并释放所有黎巴嫩籍囚犯。
在这些条件满足之前,黎巴嫩政府军绝不会采取任何“强制措施”。
皮球,就这么被一脚踢给了以色列。
更滑稽的是,计划本身还特意强调,执行需要“真主党的配合”。
让一个武装组织配合缴自己的械?这已经不是政治,而是黑色幽默了。
所以,黎巴嫩政府冒着“内战”的骂名,搞出这么一出戏,图什么?
答案不在贝鲁特,而在华盛顿和特拉维夫。
这根本就不是黎巴嫩的内部事务,而是一份递给美以的“投名状”。
黎巴嫩政府早就被各方势力撕扯得支离破碎,它没有能力,更没有意愿去硬碰硬地解除真主党的武装。真主党的军事实力,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政府军。任何强制行动,都等于政治自杀。
那为什么还要演这出戏?因为来自美国的压力太大了。
随着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日益失控,国际舆论,尤其是西方内部的民意反弹越来越强烈。那些“民选”的西方政府,发现自己快要被内塔尼亚胡拖下水了。
怎么办?
一方面,他们开始象征性地承认巴勒斯坦国,做做样子安抚国内选民,与内塔尼亚胡进行切割。
但另一方面,对以色列的战略支持又不能停。
这就需要一个借口,一个能绕开“直接支持内塔尼亚胡”这个政治泥潭的、更具伪装性的理由。
黎巴嫩这份“缴械计划”,就是送上门的完美道具。
它瞬间改变了叙事。
如果真主党拒绝——而它必然会拒绝——那么问题就不再是“以色列侵略黎巴嫩”,而是“一个合法政府在国际社会支持下,试图解除国内非法武装却遭到抵抗”。
看到这个逻辑转换了吗?
西方国家可以立刻举起“维护黎巴嫩主权”的大旗,名正言顺地加大对真主党的制裁,甚至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。他们可以对选民说:“我们不是在帮内塔尼亚胡,我们是在帮黎巴嫩政府。”
这套政治操弄,堪称教科书级别。
而对于棋局另一端那个最关键的人物——内塔尼亚胡来说,这份来自贝鲁特的文件,不啻于雪中送炭。
他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陷入僵局,人质没救出来,哈马斯也没剿灭,自己反倒成了国际刑事法院的通缉对象,政治生命岌岌可危。
他急需一场新的冲突,一个新的“敌人”,来转移国内外的压力,为自己续命。
看看他周边的选项:
也门的胡塞武装,太远,不好打。
叙利亚,再深入打击,可能直接引爆与土耳其甚至俄罗斯的冲突,风险不可控。
环顾四周,只有黎巴嫩的真主党,是距离最近、威胁最大、也最能煽动以色列国内情绪的完美沙包。
可师出无名怎么办?
现在,黎巴嫩政府亲手把“名分”递到了他手上。
一旦真主党公开拒绝缴械,内塔尼亚胡就可以宣称,他的行动是为了“帮助黎巴嫩政府执行决议,消除恐怖主义威胁”。
一场新的、规模可能远超以往的黎以冲突,就有了“合法”的开场白。
说到底,黎巴嫩的这场内阁投票,不过是弱国在地缘政治棋盘上的身不由己。它用一张废纸,暂时换取了美国的谅解,却也可能为自己的国家,点燃了下一场战争的导火索。
真正决定中东局势的,从来不是贝鲁特会议室里的投票,而是大国与强邻的利益算计。
那张看似强硬的政府公文,最终可能只是内塔尼亚胡发动下一场战争的“准许证”。
靠谱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